中字幕无砖欧美日韩一区中,久久综合九色综合免费99,精品国产91AV福利,中文字幕第5页

<ul id="26dag"></ul>

    • 【經(jīng)典導(dǎo)讀】《道德經(jīng)》導(dǎo)讀
     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3-27來源:和諧中國網(wǎng)書院

      點擊進入網(wǎng)站首頁

      www.bisexualhookup.org

      【和諧中國網(wǎng)經(jīng)典普及工程】

      《道德經(jīng)》導(dǎo)讀

        和諧中國網(wǎng)書院  李耀君

      老子李耳

      《道德經(jīng)》又稱《老子》,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為其時諸子所共仰,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,是道家哲學(xué)思想的主要來源。道德經(jīng)分上下兩篇,原文上篇《德經(jīng)》、下篇《道經(jīng)》,不分章,后改為《道經(jīng)》在前,《德經(jīng)》在后,分為81,全文共約五千字左右,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(xué)著作。

      《道德經(jīng)》常會被說成是道教學(xué)說。其實哲學(xué)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。但《道德經(jīng)》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(gòu)成和來源之一,被道教視為重要經(jīng)典,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尊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(又稱太上老君),應(yīng)該說是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,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。

      同時,前面所說的哲學(xué),并不能涵括《道德經(jīng)》(修身立命、治國安邦、出世入世)的全貌。《道德經(jīng)》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。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,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。作為一種政治原則,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。其實儒家也講無為而治,如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:無為而治者,其舜也與?夫何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朱熹認為圣人德盛而民化,不待其有所作為也。,實則表達了儒家的德治主張。使無為而治系統(tǒng)化而成為理論的是《道德經(jīng)》,認為統(tǒng)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,擾亂天下,禍害百姓。要求統(tǒng)治者無所作為,效法自然,讓百姓自由發(fā)展。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(jù)是(道法自然)無為而治的主要內(nèi)容是為無為無為而無不為,具體措施是勸統(tǒng)治者少干涉使民眾無知無欲。

      《道德經(jīng)》前三十七章講道,后四十四章言德,簡單說來,道是體,德是用。

      一、時代背景

      1. 社會動蕩(公元前6世紀—前5世紀)  

      周王室衰微,禮樂制度崩壞,諸侯爭霸(如春秋五霸),戰(zhàn)爭頻繁,民不聊生。

      鐵器與牛耕普及,生產(chǎn)力變革催生社會結(jié)構(gòu)重組,傳統(tǒng)貴族體系瓦解。

      2. 思想激蕩  

      百家爭鳴:儒家倡仁義,墨家主兼愛,法家重刑名,道家則反思文明異化,主張回歸自然。

      老子作為周守藏室史官,通曉歷史興衰與典籍文獻,對社會矛盾與人性異化有深刻洞察。

      二、作者與成書過程

      老子傳統(tǒng)認為即李耳(字聃),生卒年不詳,略早于孔子?!妒酚洝份d孔子曾問禮于老子,但學(xué)界對作者是否為單一人物存疑,可能為集體智慧的結(jié)晶。

      成書過程戰(zhàn)國初期由門徒整理老子言論,形成《道德經(jīng)》雛形。

      1973年馬王堆帛書與1993年郭店楚簡的出土版本差異,印證文本在流傳中的演變。

      三、核心思想

      道法自然(李耀君書法)

      1. 道:宇宙本體論  

      不可言說性: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(第1章),道超越語言邏輯,需直覺體悟。  

      創(chuàng)生規(guī)律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”(第42章),道通過陰陽互動化育萬物。  

      2. 無為:實踐方法論  

      順應(yīng)自然:反對強為妄作,“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”(第64章)。  

      政治批判:“法令滋彰,盜賊多有”(第57章),主張簡政放權(quán)。  

      3. 辯證思維  

      矛盾轉(zhuǎn)化:“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”(第58章),強調(diào)事物內(nèi)在對立面的動態(tài)平衡。  

      逆向智慧:“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”(第36章),以柔克剛的策略哲學(xué)。  

      4. 社會治理  

      小國寡民:批判擴張性文明,提倡自足社群(第80章)。  

      圣人之治:“虛其心,實其腹”(第3章),滿足基本需求而非灌輸意識形態(tài)。

      四、現(xiàn)代啟示

      1. 生態(tài)哲學(xué)  

      “道法自然”成為深層生態(tài)學(xué)理論源泉,批判人類中心主義,倡導(dǎo)可持續(xù)生存。  

      2. 領(lǐng)導(dǎo)力革新  

      某公司的“20%自由時間制”體現(xiàn)“無為而治”,激發(fā)員工創(chuàng)造力。  

      3. 心靈療愈  

      “致虛極,守靜篤”(第16章)與正念冥想相通,緩解現(xiàn)代焦慮。  

      4. 科技倫理  

      警惕“五色令人目盲”(第12章)的科技異化,呼吁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平衡。  

      五、跨文化對話

      海德格爾曾與蕭師毅合譯《道德經(jīng)》,認為“道”與其“存在之思”共鳴。

      國外有些組織將太極圖作為族徽,體現(xiàn)量子互補性與道家陰陽的哲學(xué)呼應(yīng)。



      【附】

      《道德經(jīng)》目錄(共81

      (根據(jù)通行本王弼本整理,標題為后人所加)

       

      上篇·道經(jīng)(137章)  

      1. 體道第一:道不可言說,是萬物本源。  

      2. 養(yǎng)身第二:相對而生,無為處世。  

      3. 安民第三:無為而治,使民無爭。  

      4. 無源第四:道虛而用,深不可測。  

      5. 虛用第五:天地不仁,守中無為。  

      6. 成象第六:谷神不死,謂天地根。  

      7. 韜光第七:無私方能成其私。  

      8. 易性第八:上善若水,不爭無尤。  

      9. 運夷第九:功成身退,天之道。  

      10. 能為第十:滌除玄覽,無為無疵。  

      11. 無用第十一:有無相生,虛中致用。  

      12. 檢欲第十二:五色令人目盲,去奢守靜。  

      13. 厭恥第十三:寵辱若驚,貴身天下。  

      14. 贊玄第十四:道之無形,執(zhí)古御今。  

      15. 顯德第十五:古之善為道者,微妙玄通。  

      16. 歸根第十六:致虛守靜,復(fù)命知常。  

      17. 淳風(fēng)第十七:太上不知有之,無為而治。  

      18. 俗薄第十八:大道廢,有仁義。  

      19. 還淳第十九:絕圣棄智,民利百倍。  

      20. 異俗第二十:獨異于人,貴求食于母。  

      21. 虛心第二十一:孔德之容,唯道是從。  

      22. 益謙第二十二:曲則全,枉則直。  

      23. 虛無第二十三:希言自然,飄風(fēng)不終朝。  

      24. 苦恩第二十四:企者不立,自見不明。  

      25. 象元第二十五:道法自然,為天地母。  

      26. 重德第二十六: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。  

      27. 巧用第二十七:善行無跡,常善救人。  

      28. 反樸第二十八:知雄守雌,復(fù)歸于樸。  

      29. 無為第二十九:天下神器,不可為也。  

      30. 儉武第三十:以道佐人,不兵強天下。  

      31. 偃武第三十一:兵者不祥,不得已而用。  

      32. 圣德第三十二:道無名,知止不殆。  

      33. 辯德第三十三: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  

      34. 任成第三十四:大道泛兮,可左右。  

      35. 仁德第三十五:執(zhí)大象,天下往。  

      36. 微明第三十六:柔弱勝剛強,國之利器不可示。  

      37. 為政第三十七: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 

      下篇·德經(jīng)(3881章)  

      38. 論德第三十八:上德不德,失道而后德。  

      39. 法本第三十九:得一為本,貴以賤為基。  

      40. 去用第四十: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。  

      41. 同異第四十一: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。  

      42. 道化第四十二:道生一,沖氣以為和。  

      43. 偏用第四十三: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。  

      44. 立戒第四十四: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  

      45. 洪德第四十五:大巧若拙,靜勝躁。  

      46. 儉欲第四十六:禍莫大于不知足。  

      47. 鑒遠第四十七:不出戶知天下。  

      48. 忘知第四十八:為學(xué)日益,為道日損。  

      49. 任德第四十九:圣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  

      50. 貴生第五十:出生入死,善攝生者無死地。  

      51. 養(yǎng)德第五十一:道生德畜,尊道貴德。  

      52. 歸元第五十二:守母存子,見小曰明。  

      53. 益證第五十三:大道甚夷,而人好徑。  

      54. 修觀第五十四:善建不拔,以身觀身。  

      55. 玄符第五十五: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  

      56. 玄德第五十六:知者不言,和光同塵。  

      57. 淳風(fēng)第五十七: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。  

      58. 順化第五十八:禍福相依,方而不割。  

      59. 守道第五十九:治人事天莫若嗇。  

      60. 居位第六十:治大國若烹小鮮。  

      61. 謙德第六十一:大國下流,天下之交。  

      62. 為道第六十二:道者萬物之奧,善人之寶。  

      63. 恩始第六十三:圖難于易,為大于細。  

      64. 守微第六十四: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  

      65. 淳德第六十五: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。  

      66. 后己第六十六:江海為百谷王,以其善下之。  

      67. 三寶第六十七:我有三寶,慈儉不敢為天下先。  

      68. 配天第六十八:善戰(zhàn)者不怒,善勝敵者不與。  

      69. 玄用第六十九:用兵有言,吾不敢為主而為客。  

      70. 知難第七十: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  

      71. 知病第七十一:知不知,上;不知知,病。  

      72. 愛己第七十二: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。  

      73. 任為第七十三:勇于敢則殺,勇于不敢則活。  

      74. 制惑第七十四: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。  

      75. 貪損第七十五:民之饑,以其上食稅之多。  

      76. 戒強第七十六:柔弱處上,堅強處下。  

      77. 天道第七十七:天之道,損有余補不足。  

      78. 任信第七十八:柔弱勝剛強,正言若反。  

      79. 任契第七十九:和大怨必有余怨,執(zhí)左契而不責(zé)于人。  

      80. 獨立第八十:小國寡民,安居樂俗。  

      81. 顯質(zhì)第八十一:信言不美,善者不辯。   

      說明:  

      1. 標題多取自古代注本(如河上公本),部分結(jié)合現(xiàn)代理解調(diào)整;  

      2. 主題概括力求簡潔,突出核心思想,實際每章內(nèi)涵更為豐富;  

      3. 《道德經(jīng)》版本眾多,個別章序或文字或有差異,但思想脈絡(luò)一致。




      【附】

      《道德經(jīng)》經(jīng)典詞句精選


      一、道之本質(zhì)

      1. 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(第1章)  

       釋義:能用語言描述的道,不是永恒的道;能定義的概念,并非終極的真理。

      2.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(第42章)  

       釋義:道衍生混沌一體,一體分陰陽,陰陽交融生萬物。

      3. 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(第25章)  

       釋義:人效法大地,大地效法天,天效法道,道效法自然本性。

      二、無為而治

      4. 無為而無不為。(第48章)  

       釋義:不妄為,反而能成就一切。

      5. 治大國若烹小鮮。(第60章)

       釋義:治理大國要像煎小魚一樣,要謹小慎微,綜合考慮。

      6. 我無為而民自化,我好靜而民自正。(第57章)  

       釋義:執(zhí)政者不妄為,百姓自然歸化;執(zhí)政者守靜,百姓自然端正。

      三、辯證思維

      7. 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(第58章)  

       釋義:災(zāi)禍中潛藏福運,福運里埋藏災(zāi)禍。

      8.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(第2章)  

       釋義:當天下都定義什么是美,丑的觀念也隨之產(chǎn)生。

      9. 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。(第40章)  

       釋義:道的運行規(guī)律是循環(huán)往復(fù),道的作用方式以柔弱為本。

      四、修身養(yǎng)性

      10. 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。(第8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最高尚的品德如水,滋養(yǎng)萬物卻不爭名利。

      11.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(第33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能看清他人是智慧,能認清自己才是高明。

      12. 見素抱樸,少私寡欲。(第19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保持質(zhì)樸本性,減少私心和欲望。

      五、治國之道

      13. 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?(第74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當百姓不再畏懼死亡,用死亡威脅又有何用?

      14. 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,以無事取天下。(第57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以正道治國,以奇謀用兵,以不擾民得天下。

      15. 其政悶悶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(第58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政策寬厚,百姓淳樸;政策嚴苛,百姓狡詐。

      六、自然法則

      16. 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(第5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天地?zé)o偏愛,視萬物如草扎的狗(平等對待)。

      17. 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。(第25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道廣大無邊,運行不息,周而復(fù)始。

      18. 飄風(fēng)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(第23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狂風(fēng)刮不了一早晨,暴雨下不了一整天(極端不可持久)。

      七、處世哲學(xué)

      19. 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。(第45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真正的巧妙看似笨拙,真正的雄辯顯得木訥。

      20. 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(第56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真知者不妄言,妄言者無真知。

      21. 和大怨,必有余怨。(第79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調(diào)和深重仇怨,必留殘余隱患(防患于未然)。

      八、用兵之道

      22. 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。(第31章)

        釋義:兵器是不祥之物,非君子所當用。

      23. 善為士者不武,善戰(zhàn)者不怒。(第68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善用兵者不逞勇武,善作戰(zhàn)者不被激怒。

      24. 抗兵相若,哀者勝矣。(第69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兩軍相當,悲憫者必勝(正義得人心)。

      九、人生智慧

      25. 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(第44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懂得知足不受屈辱,懂得適可而止能避危險。

      26.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(第7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圣人謙退反而領(lǐng)先,置生死于度外反得保全。

      27. 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。(第64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參天大樹從細芽長起(積累的重要性)。

      十、謙遜柔弱  

      28. 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(第28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深知雄強,卻安守雌柔,甘作天下的溪谷(謙卑包容)。  

      29. 柔弱勝剛強。(第36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柔弱往往能戰(zhàn)勝剛強。  

      30. 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。(第43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天下最柔軟的東西,能穿透最堅硬的物體(以柔克剛)。

      十一、虛靜無欲  

      31. 致虛極,守靜篤。(第16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達到虛空的極致,堅守寧靜的純粹(心境澄明)。  

      32. 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定。(第37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無欲無求而歸于寧靜,天下自然安定。  

      33. 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。(第26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厚重是輕率的根基,靜定是躁動的主宰。  

      十二、知與行  

      34. 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也。(第71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知道自己無知是高明,不懂裝懂是弊病。  

      35. 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;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(第70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我的話易理解、易實踐,但天下人卻難懂、難行。  

      36. 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(第41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上等悟道者努力踐行,中等者半信半疑,下等者嘲笑譏諷。  

      十三、無私與包容  

      37.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(第7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天地長久是因不為自己生存,反而永恒存在。  

      38. 圣人不積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。(第81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圣人不囤積,越助人自己越富有,越給予自己越豐足。  

      39. 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。(第49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善良者我善待,不善良者我也善待,這才是真正的善德。  

      十四、禍福與得失  

      40. 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銳之,不可長保。(第9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追求滿溢不如適可而止,鋒芒畢露難以長久。  

      41. 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(第44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過分吝惜必招致更大損失,過度聚斂必遭受嚴重消亡。  

      42. 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(第45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最圓滿的事物看似殘缺,但作用永不衰竭。  

      十五、自然與天道  

      43. 天之道,損有余而補不足。(第77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自然規(guī)律是減損過剩的,彌補不足的。  

      44. 天網(wǎng)恢恢,疏而不失。(第73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天道如廣闊之網(wǎng),看似稀疏卻無漏失。  

      45. 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勢成之。(第51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道生成萬物,德養(yǎng)育萬物,物質(zhì)賦予形態(tài),環(huán)境促其成長。  

      十六、言行與教化  

      46.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(第81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真實的話不動聽,動聽的話不真實。  

      47. 行不言之教。(第2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教化眾生。  

      48. 多言數(shù)窮,不如守中。(第5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話說太多易陷入困境,不如保持虛靜。  

      十七、返璞歸真  

      49. 復(fù)歸于嬰兒。(第28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回歸嬰兒般的純真狀態(tài)。

      50. 常德不離,復(fù)歸于無極。(第28章)  

        釋義:持守永恒的德性,回歸道的無限境界。  

      51. 大器晚成,大音希聲。(第41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最珍貴的器物需緩慢成型,最宏大的聲音反而稀微難聞。  

      十八、生死與永恒  

      52. 死而不亡者壽。(第33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肉體消亡但精神永存者,才是真正的長壽。  

      53. 出生入死。(第50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人從出生開始便走向死亡(生死自然循環(huán))。  

      54. 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(第6章)  

        釋義:道如虛空之神永存,是創(chuàng)生萬物的母體。  

      十九、隱逸與無名  

      55. 功成身退,天之道。(第9章)  

        釋義:功業(yè)成就后隱退,是順應(yīng)自然的法則。  

      56. 道隱無名。(第41章)  

        釋義:道隱于無形,無法以名相定義。

      二十、守柔處下  

      57.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。(第66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江海能匯聚百川,因它甘居低處。  

      58. 強大處下,柔弱處上。(第76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看似強大的事物趨于衰敗,柔弱的反而居于高位。

      二十一、順應(yīng)自然  

      59. 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。(第32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天地陰陽調(diào)和,降下甘露,無需人為干預(yù)自然均勻分布。  

      60.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,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(第37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道看似無為卻無所不為,統(tǒng)治者若能遵循,萬物自會演化有序。  

      61. 夫物蕓蕓,各復(fù)歸其根。(第16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萬物紛繁復(fù)雜,最終都回歸其本源(自然循環(huán))。  

       二十二、知足知止  

      62. 罪莫大于可欲,禍莫大于不知足。(第46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最大的罪惡是貪欲,最大的災(zāi)禍是不知足。  

      63. 知足者富,強行者有志。(第33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有,堅持力行方顯志向。  

      64. 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(第44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名利與生命相比,哪個更珍貴?生命與財富相比,哪個更重要?  

      二十三、隱微之力  

      65.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細。(第63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解決難題要從簡單處入手,成就大事需從細微處積累。  

      66. 圖難于其易,為大于其細。(第63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應(yīng)對困難要在它容易時開始,處理大事要從細微處著手。  

      67. 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謀。(第64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局面安定時容易維持,事變未萌時容易謀劃(防患未然)。  

       二十四、去偽存真  

      68. 大道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偽。(第18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大道荒廢后,才標榜仁義;智巧盛行時,虛偽隨之滋生。  

      69. 絕圣棄智,民利百倍。(第19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摒棄標榜圣賢與智巧,百姓才能獲得百倍利益。  

      70. 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(第17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統(tǒng)治者誠信不足,百姓自然不再信任。  

       二十五、治國之本  

      71. 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難治。(第75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百姓難以治理,是因統(tǒng)治者強作妄為。  

      72. 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。(第72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當百姓不再畏懼權(quán)威,更大的禍亂就會降臨。  

      73. 小國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。(第80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理想社會是國小民少,雖有器具卻不依賴(返璞歸真)。  

       二十六、內(nèi)在修為  

      74. 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(第55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德行深厚之人,如嬰兒般純真無邪。  

      75. 塞其兌,閉其門,終身不勤。(第52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堵塞欲望的孔竅,關(guān)閉誘惑的門戶,終身不受勞擾。  

      76. 為學(xué)日益,為道日損。(第48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求學(xué)需日積月累,求道需日漸減損雜念。

       二十七、天道無私  

      77. 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。(第51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道生成萬物卻不占有,成就一切卻不自恃,滋養(yǎng)眾生卻不主宰。  

      78. 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(第81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天道利于萬物而無害,圣人之道作為而不爭奪。  

      79. 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(第79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天道無偏私,但常眷顧順應(yīng)自然之人。

       二十八、慎始慎終  

      80. 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(第64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結(jié)束時仍如開始時謹慎,便不會失敗。  

      81. 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(第64章)  

        釋義:脆弱的事物易破碎,細微的征兆易消散(需及早重視)。

      歡迎大家提出批評指導(dǎo)意見

      交流微信:330835268

        【編者簡介】李耀君,1966年出生,陜西合陽人,陜西師大畢業(yè),國學(xué)教育指導(dǎo)師,《弟子規(guī)-人之規(guī)》現(xiàn)代修訂者,和諧中國網(wǎng)創(chuàng)始人,和諧書院院長,臺灣孔子學(xué)院特聘教授,曾擔(dān)任央視《星光大道》評委,兼任多家企事業(yè)單位文化顧問。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39-13872.html

       



      【附】

      道家老子賦

      和諧中國網(wǎng)書院 李耀君

      混沌初開,大道無形;紫氣東來,玄門始清。有圣者出函谷,騎牛背而觀星;留真言五千字,化塵寰為玉京。其名若皎月,其德比太清。溯流沙以問道,乘風(fēng)云而通靈。

      周室衰微,陳楚蒼蒼,苦縣曲仁(今河南鹿邑),星聚靈光。母孕八十一載,生而皓首如霜,耳垂過肩目藏日,眉間三紋隱天罡。幼習(xí)殷禮,少通玄黃。守藏室中窺萬象,柱下史前閱滄桑。青簡疊成山岳影,素心已納海天章。

      見王綱崩裂,諸侯爭鼎;觀烽火連城,黎元悲哽。遂駕青牛辭洛邑,紫氣氤氳函谷行。關(guān)令尹喜望云氣,執(zhí)弟子禮懇真經(jīng)。乃于樓觀臺前,吐納天地之氣;松柏影下,揮灑道德之精。道可道,非常道,破鴻蒙之混沌;名可名,非常名,照大千之晦明。上善若水,柔能克剛,嬰兒赤子含真性;大巧若拙,大象無形,橐龠虛中養(yǎng)太清。

      五千玄文驚寰宇,八十一章叩天門。君王奉為南面術(shù),隱者讀作養(yǎng)生經(jīng)。莊子摶風(fēng)追鵬影,文子問道得心魂。漢帝垂裳尊黃老,貞觀政要溯本源。唐皇敕封玄元帝,宋祖親校道德篇。更看青牛踏浪處,海上仙山起祥煙。白玉京中十二樓,終南深處五千言。

      嗚呼!西去流沙渺無蹤,猶見關(guān)河印雪鴻。函谷云散經(jīng)猶在,樓觀月明道未空。五千文字藏宇宙,一粒玄珠耀蒼穹。今人若解致虛極,自見天地與我同。

      辭曰:

      孔丘問禮猶龍嘆,

      尹喜受經(jīng)紫氣寒。

      莫道青牛行跡遠,

      道德文章天地間。


      【附】經(jīng)典導(dǎo)讀系列鏈接

      《論語》導(dǎo)讀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62-14280.html 

      《道德經(jīng)》導(dǎo)讀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62-14281.html 

      《易經(jīng)》導(dǎo)讀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62-14283.html 

      《孝經(jīng)》導(dǎo)讀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62-14290.html 

      《大學(xué)》導(dǎo)讀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62-14285.html 

      《中庸》導(dǎo)讀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62-14286.html 

      《孟子》導(dǎo)讀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62-14289.html

      《禮記》導(dǎo)讀 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62-14295.html

      《陽明心學(xué)》導(dǎo)讀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62-14291.html

      《王鳳儀言行錄》導(dǎo)讀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62-14292.html




      和諧中國網(wǎng)(和諧網(wǎng))www.bisexualhookup.org

      為全國各類優(yōu)秀機構(gòu)和個人

      制作精美【專題圖文宣傳】

      打造機構(gòu)和個人IP

      彰顯和提升美好形象

      聯(lián)系微信:330835268

       

      歡迎全國優(yōu)秀書法家書寫

      “中華文化系列歌訣”

       

      《中華文化系列歌訣》

      和諧中國網(wǎng)總編李耀君撰)

       

      奮進新時代 形象添光華

      和諧中國網(wǎng)(和諧網(wǎng)

      打造機構(gòu)和個人IP

      展示和提升全新形象

      (為AI搜索編輯提供素材)

       

      征稿啟事

      一、目的:

      為促進全國優(yōu)秀企事業(yè)單位和個人在后疫情時代取得大發(fā)展,完整展示和提升機構(gòu)和個人的新形象,打造機構(gòu)和個人IP,和諧中國網(wǎng)(和諧網(wǎng))特開展“奮進新時代,形象添光華”活動。

      二、形式:

      在“和諧中國網(wǎng)(和諧網(wǎng))”www.bisexualhookup.org(點擊網(wǎng)址可進入首頁)作全面的圖文展示,打造機構(gòu)和個人IP.

      【范例】和諧網(wǎng)總編李耀君個人IP:

      http://www.bisexualhookup.org/html/39-13872.html

      三、要求:

      1、機構(gòu):必須是在國內(nèi)合法的注冊機構(gòu),企事業(yè)單位和社團機構(gòu)均可(須提供注冊證照的照片)

      2、個人:必須是守法公民。

      3、文字簡介:機構(gòu)5000字以內(nèi),個人2000字以內(nèi)。

      照片:機構(gòu)15幅以內(nèi),個人10幅以內(nèi)。

      文字和照片必須實事求是,合道合德,合法合規(guī)。

      (本網(wǎng)是發(fā)布平臺,如有不實內(nèi)容,文責(zé)自負。)

      4、編輯和網(wǎng)絡(luò)服務(wù)費:

      個人600元,機構(gòu)1200元(增值服務(wù):1.每年可補充完善一次;2.可贈送和諧中國網(wǎng)總編李耀君原創(chuàng)書法一幅)?!救缌碛刑厥獍l(fā)稿要求,編輯服務(wù)費另商】

      四、聯(lián)系微信:330835268



      責(zé)任編輯:和諧中國網(wǎng)